DesignBIZ 設計新商業|Shopping Design

Design-Biz_logo

issue.003

Hi,Shopping Design 的讀者朋友們,
『從智慧型手機問世,到一線大廠 Nokia、Sony Ericsson 陸續殞落,短短不到 15 年時間。』面對科技帶來極速需求轉變、產業衝擊,一個品牌的延續和再生,來自由內而外的創新量能和驅力。
在這一輯裡,我們專訪韓國第二大汽車製造商、台灣森那美起亞(kia)總裁,談品牌重塑的目的、關鍵 Mindset 和執行挑戰;更以安藤忠雄建築為例,思考「設計」如何滿足實體與心理的需求,因此得以帶來重要商業價值。
品牌重塑是企業轉型的重要宣示,也必定伴隨風險,從定錨到執行,都將全面影響既有結構和工作流程。回歸真實決策場景,我們是否真能在每一個細節裡到位?我們也帶你透過設計師觀點,歸納並反思根本需求和問題,看見品牌設計溝通的盲點。

解析 kia 品牌重塑幕後!專訪 kia 台灣總裁李昌益——符合「心理需求」又「能賣」,才是好的設計

2021 年初,韓國第二大汽車製造商 kia 在首爾仁川沿岸以 303 架無人機發射數百枚煙花,天空瞬間霓光四射,伴隨震耳旋律,揭開了八十年品牌的全新序幕。

自 2019 年起,歷時兩年籌備,起亞汽車(kia)全新識別終於在 2021 年 1 月於仁川發佈會上初登場。新世代品牌 logo 採用流線、扁平等識別設計趨勢,去除有礙延伸應用的邊框設計,強調科技感、連貫性與時尚感三大主軸,為進軍電動車時代做足宣示。



「如果從歷史來看,各產業的變化過程,一定都會面臨關鍵的科技演進,『車』也不例外」,談起 kia 品牌重塑的使命,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毫不藏私,有問必答,他提到:「『科技』與『需求』造就了許多產業的發展與革新,在這兩項基礎上,究竟 KIA 的 Rebranding(品牌重塑)背後的策略是什麼?無非就是佈局下一個世代年輕消費者對於『移動』的需求和想像。」

品牌重塑的目的,是前瞻未來市場需求

回顧科技發展及需求轉變對於一個產業變化所造成的影響,李昌益提到,當年智慧型手機問市,不到 15 年時間,過去的一線手機大廠包括 Nokia、Sony Ericsson 陸續殞落,人們能夠從這些昔日經驗裡學習到什麼?



「我們要去思考這整個過程,究竟相同的狀況,是不是會在汽車產業面臨『智慧化』、『電動化』的過程中再現?」品牌重塑作為企業轉型的重要宣示,它毫無疑問的是產業轉型的第一彈,李昌益眼神凝重,並表示:「如果不這麼做,我預計從 2025 年至 2050 年這二十五年間,將會有車廠遭到市場淘汰。」

但,究竟新世代的「移動」是什麼?移動有沒有可能不再作為一個「過場」,而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訪談之間,李昌益習慣以反問替代應答,彷彿透過這些反覆的推敲、詰問,能夠再一次看見事物的本質。

「當汽車自駕程度愈趨提升,交通系統因應智慧城市的發展可提供更加安全、舒適、無人駕駛的環境,那麼『車載』空間的定義是否將開始改變?」他表示,當移動不再只是移動本身,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日常的延伸,那麼人們對於「車」的定義也將有所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 kia 全新品牌概念會以「移動啟發人心(Movement that inspires)」為最定位——因為當移動不再只是單純從 A 點到 B 點的過程,而是日常的延續、創意的起點,同時也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場景之一。



「除了物質以外,當代人更在意在心理、生理、哲學、美學、文學層面可以得到什麼。所以今天我談一個品牌,也並不只是很表面的談 kia,也並不只是設計很美、外觀改變,還包含品牌重塑背後蘊含的意義。」

李昌益指出,品牌是一個雙向溝通,對外以及對內,同時在一個信任基礎上去展開全新的佈局;而品牌重塑的過程,是企業對於未來市場進行預估,並在重新設計的過程中不忘回溯商業的目的,時時刻去想:究竟品牌能夠提供未來世界哪些生活所需?化繁為簡後,最簡單的溝通語言又是什麼?



「在這些條件之下,kia 理出三個重要的 DNA:勇敢 (Bold)、原創 (Original)、發明 (Inventive)。」以這三個單字解構「移動啟發人心」的宣示,將品牌的細節更加獨立出來,李昌益提到,品牌重塑必定伴隨著風險,而預估市場也會有失利的時候,「說真的,要能針對市場需求來為品牌重新定錨並不難,難的在於執行」。

從品牌再造到經營,重在「平衡」

品牌重塑究竟為了什麼?這是許多品牌在「做」與「不做」、「做了」與「做了之後」都未曾想過的問題。對此,李昌益以汽車品牌為例,他認為,品牌建立基本不脫三個重要的元素,一為「產品」;二為「品牌形象」;三為「用戶體驗」。

李昌益談形塑產品的黃金三角,以及其延伸出來的行銷、銷售、客戶關係等諸多九大象限策略規劃。他提到,一個品牌要能稱之為成功或是偉大,必得是九大象限都得在一定的水準之上,「我們可以發現,市面上市場佔有率第一名的品牌,就是這九大關係象限都有高於平均值以上的分數,而且分布相當平均。」⋯⋯

Read More→

官網登入會員,收藏文章

行銷策略

星宇航空機上調酒「湛藍宇宙」爆紅解密!從技術挑戰到服務設計,航空餐聯名策略公開

飛機上供應調酒非新鮮事,為什麼星宇航空能做出話題亮點?從聯名策略、組織溝通、技術挑戰、服務設計一次解析!

閱讀全文→
品牌行銷

百事可樂換上新 Logo!更具視覺張力的全新設計、添入「無糖」黑色的重點形象

百事可樂已在全球市場站穩腳步,近日宣布品牌將換上全新Logo,預計在今年八月正式啟用,而這也是品牌自2008年後,睽違14年的再翻新。目的為何?又有哪些改造重點?

閱讀全文→
專欄觀點 /

何庭安
平面設計師

關於品牌設計的冤枉之路


作為平面設計師,這些年我常接到許多企業欲打造品牌識別的詢問與委託,但在過去一年的案件中,有個奇特的趨勢:這些委託中冒出了大量「品牌重塑」的改頭換面需求。

這其實是有點弔詭的趨勢。一家公司成立在即,請人為其設計 logo,這是理所當然;但「品牌重塑」則不然,一個已經運行一段時間後的品牌若要重塑,實是件曠日費時之事,尤其當有規模度之後,不但要將當初定好的內容拔丁抽楔、打掉重練,還得撥預算重新製造、印刷、裝修、上架與發布。

明知品牌再造之路困難重重,但這類型的委託仍如如雪花飛來,那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通常一個品牌會需要重新設計的契機有五大種:

➀ 拓展業務,轉型、擴編或進軍國際市場
➁ 製造差異,突顯個性與優勢
➂ 開啟募資,上市或上櫃
➃ 與時俱進,適應新媒體打造形象
➄ 改變形象,掃除過往印象與舊聞


詳細跟客戶訪談和診斷後,我發現他們大多竟然都不在以上五項時機,而是歸咎於一個天外飛來一筆的原因:品牌當初找錯了設計師(設計公司)。

確然,「找錯設計師」是一句十分容易說出口的話,因為它可以輕易的將問題給外部化,然而除了設計師本身犯的設計失誤以外,為何會「找」錯?又,未來如何不繼續錯找設計師?

我稍微理了這些年下來的共同點,歸而納之,希望這些心得可以帶來幫助。


風格很重要,但品牌不是只有風格


雖然我們常羞於承認,每當我們相中某位設計師,通常僅僅是出於喜歡他「某一個作品的風格」。無可厚非,好看的設計是最終產出的成果,結果論而言這或許是一個堪用的選擇方式。不過在這個結果之後,還會有下一步的應用問題。

這裡給出一個情境:


一家咖啡廳店長因為非常喜歡某位風格細膩、用色繽紛的設計師,因此委託他繪製咖啡廳品牌的形象。

「好的。請問你們的店名與主題?視覺圖片的寬高比例和數量?以及預計的交稿時間?這裡是我的收費標準,修改另計,謝謝。」

一個月後,該設計師不負所託,使用了他擅長的漸層彩色效果,為品牌繪製出了一套精妙絕倫的作品:一個年輕的咖啡師端著手沖壺的插畫。而當設計提案通過、一切看似水到渠成,正當店長準備將插畫印製出來之時,卻遇到了種種執行上的問題。

首先是菜單。

由於他們店內的菜單是使用粗厚的環保紙,他發現若將彩色的圖案印於其封面上,會有深紙深印、疊色骯髒的問題。再者,店面門口的招牌是木板材質,要怎麼將斑斕的色彩輸出於木質表層之上也是多磨之難。此外,當他們要開設社群行銷帳號時,也由於原先插圖的構圖過於繁複,他們發現不管是整張圖片縮小、或是裁切哪一塊的局部,都難以放入社群正圓形的大頭貼之中。

如上多災多難的情境,是我常聽見的創業者之痛。

他們不得不修改原先的設計風格,請設計師改變成無色彩的簡易版本。而這樣的改動,卻容易被視為踐踏設計師的專業。設計師在接受到請求時,多半是滿心疑惑:當初我提案時,為何不提修改,而是結案了才來跟我奧?他說要把彩色拿掉又是什麼意思?那不就是我的風格嗎?如果不要用我的風格,那為什麼還要找我做設計呢?

——
誠然,設計師雖有產出獨具匠心美妙作品的能力,但若僱傭雙方尚無品牌所使用情境的共識,而品牌業主也還未提出具體的應用品項,那麼這樣的無用之功便會如雜草再生。

當我們尋找設計師時,風格固然重要⋯⋯

Read More→

官網登入會員,收藏文章

設計關鍵字 Podcast

有了設計能力,就有了職涯的可移動性?專訪設計遊牧

✦ 本集 Takeaway ✦

  • 歐美 UI/UX 設計師的工作環境究竟如何?
  • 出國工作闖蕩甘苦談:文化差異?人生進程?職場倫理?
  • 台灣工作經驗可以作為國外工作時的「寶藏」?
applepodcast_blApple Podcast
spotify_blSpotify
firstory.pngfirstory
kkboxKKBOX

透過設計,為傳統企業建立「永續」生態系——專訪 W 春池計畫發起人吳庭安

✦ 本集 Takeaway ✦

  • 傳統企業轉型怎麼做?
  • 永續可不可以不只是「材料」,可不可能是一種行為與意識?
  • 循環經濟的「經濟」包含有形的、無形的各種可能性。
applepodcast_blApple Podcast
spotify_blSpotify
firstory.pngfirstory
kkboxKKBOX

Have a good day!

SDlogo

for people who share creative minds

內容許願 本輯分享 訂閱電子報
前輯回顧| 創刊號 NO.002

保持聯絡

favicon.png instagram.png facebook.png line.png Podcasts.png youtube.png

若無法正常看到電子報內容,請按此
若此封信件造成您的不便,您可點此取消訂閱
巨思文化致力於保護讀者及網友的個人資料,點擊這裡詳細了解我們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