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蛻變的造浪者—— 專訪「明日製作所」彭筱婷 ╳ 林宜佩 ╳ 洪宜玲
忠泰集團旗下藝術企劃團隊——明日製作所,美其名,有「永遠都有更美好的明天」之隱喻。從建築、場域到城市,由點、線到面的營造,讓藝術輕盈滑入人們習以為常的空間場域,而它所擾動的力道,竟有翻轉一座城市的無限可能。
2007 年,忠泰建築文化基金會成立,以忠泰集團建設事業於各城市中閒置、待建土地為基礎,建構一個「非定型」的行動藝術平台—「明日博物館」。
於此同時,以都市再生、文化深耕為主要策略目標的「都市果核計畫」開始於台北市各地萌芽,包含2010 年著手西門町「城中藝術街區」的營造、2022 年改造閒置已久的「台灣省菸酒公賣局中山配銷處」為中山創意基地 URS27;2017 年開始為期九年的萬華「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城市再生計畫。
文化與商業,在可衡量與不可衡量之間
「一開始,基金會站在非營利的角度,無償提供藝術家城市之中的閒置場地,進行創作;直到新富町文化市場,才開始投入長期的古蹟活化、街區再造,並開始思索如何在空間維運的過程中,創造商業的可能性。」然而,新富町是一個文化性場域,究竟該如何取得與商業之間的平衡?
洪宜玲面露難為地笑說,一切都很掙扎,「我們希望文化可以成為消費的一環,卻又不希望僅是表層的消費形式,因此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思考。」
「事實證明,要與普羅大眾溝通『藝術』,遠比想像中困難」,回憶起新富町計畫最初,邀請藝術團隊進駐東三水街市場,挨家挨戶地邀請攤商們拍下勞動的圖像,但那些關乎創作的行為和語言,卻很難被接收與理解,「很現實地,對於攤商而言,生活、生存、生意永遠是擺在最前面的,藝術是什麼?彼此之間很難以三言兩語取得共識。」
於是,只能硬著頭皮去做,「當藝術團隊把攤商、居民們的影像擺進了新富町文化市場展覽空間,才開始有人比較直接地感受到,『噢,我們辛勤的工作也是不簡單的』—進而產生認同感。在這個狀態下,藝術成了我們與居民溝通的媒介,而對話背後,是希望他們得以照見自己,看見自己之於所在街區的價值。」
打造一座會說故事的商場,NOKE 忠泰樂生活開幕
從基金會到明日製作所,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團隊如何思考「商業」與「藝術/文化」之間的關係。但反觀現狀,洪宜玲語帶溫柔的歉意,「很遺憾地,目前台灣各地具備歷史、文化性的空間,已經走向兩極化經營模式。一種是非營利的,另一種則是去脈絡化地將商業植入,使古蹟成了包著歷史建築外皮的商場。」
為突破現狀,明日製作所設想的,是介於兩者之間,既可以傳承空間的文化意義,同時透過實際可行的商業模式,彰顯藝術的價值,讓空間經營能夠永續。
「商場的一樓寸土寸金,這麼重要的位置,我們也希望可以多留些彈性的空間,做有趣的事」,林宜佩笑說,藝術展將會於與商場一同揭幕,比起成群的專櫃化妝品,明日製作所更想做的,是為這個新型態的商場,創造一個體驗的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