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解封後,國際交流開始蓬勃發展,從疫情間國家各自發展文化設計的過程,逐漸轉為再度交流共融,我個人也因為親自前往日本東京「透明 PACHINKO」策展,更深刻體驗台灣與日本各自的文化差異。
台灣的「多元彈性」v.s.日本的「專注而深刻」
猶記在「東京春室 POP UP」開幕第一天,展場來訪了許多日本設計、藝術、產業界人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來自日本玻璃產業的 Taiji 先生:「好羨慕台灣的春池玻璃與產業。」這句話其實聽到的當下我還沒反應過來,因為不論是從設計、藝術、產業而言,日本都有非常深厚的基礎與特色,而非像台灣還處在萌芽發展階段。台灣雖已有一些小小的花火,但相較日本,真的還稱不上成熟。 直到我們錄製了「透明 PACHINKO」的展覽記錄影片,從場地方「芝浦之家」主理人-伊東勝先生的訪談中,才了解台灣的「彈性與速度」,是日本較為少見的特色。
對日本來說,台灣這種「彈性與跨域」的動機性,是目前日本難以追求的狀態。也因日本在各領域的專業,都已經達到非常成熟且專業,因此所謂「一生懸命的態度」就會變得相對明顯。一生懸命——代表著自信、專業與穩定;但相對就缺乏了「彈性與可變動」的可能。
走訪 21_21 Design Sight,看見日本「專注而深刻」的職人精神
日本對於單一領域的專業與執著實在令人佩服,也因為這樣的文化性所創造出來最令我深刻的,是在 21_21 Design Sight 展出的兩檔展覽「Material, or」和「吉岡德仁 Flame」,這兩檔展覽可以看出策展人與設計師們對於單一材質的研究極其深刻。即使我本身為材料與礦物的專業,看到這兩檔展覽還是極其震撼。被「Material, or」所震撼的是,當日本策展人在談論關於「材料」這種最小物質的狀態,居然是用歷史、地理、文化等多向角度來闡述,其呈現手法更用幾近完美的「設計與藝術」來解構分析與呈現。在 2022 年與無氏製作所共同策劃的「透明大百科」,春池玻璃做為總策展顧問...
|